当心!这些营销操作可能让你"喜提"律师函
最近朋友圈里看到某品牌因为一句广告词被罚了50万,吓得我赶紧检查了自己上周发的促销海报。说实话,现在做营销就像在雷区跳舞,稍不注意就会踩到法律红线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几个常见的营销"雷区",以及如何优雅避开它们。
1. 虚假宣传:别让夸张成为习惯
记得有家奶茶店因为写着"喝了能年轻十岁"被投诉,这操作也太耿直了吧!我们总想用最吸引眼球的表述,但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绝对化用语。我的经验是:把"最"字换成"很",把"第一"改成"领先",既保留了气势又规避了风险。
建议建立一个广告话术白名单,把违禁词都列出来。我们团队就在企微群里置顶了一份最新版禁用词清单,每次发文案前Ctrl+F查一遍。
2. 肖像权:你以为的"随手拍"可能很贵
去年双十一,我们差点因为用了张街拍素人照片被告。现在学乖了,所有出镜人员必须签书面授权协议,连小朋友都要家长签字。有个小技巧:可以准备不同场景的通用授权书模板,存在手机里随时调用。
3. 数据收集:别让用户信息变成定时炸弹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后,我们连夜修改了所有表单。现在收集手机号都会注明用途,比如"仅用于物流通知"。有个同行因为把客户电话转给第三方推广,被罚得肉疼。
建议设置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:收集时明确告知,使用后定期清理,最好能用自动化工具设置到期自动删除。
4. 促销规则:说清楚才能玩得转
看到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电商平台"满1000减200"但小字写着"仅限前3名"。现在做活动我们都会请法务同事提前审核,把活动规则写得像数学题一样严谨:时间、条件、限制条款全部加粗显示。
5. 知识产权
我们设计师曾经天真地以为网上下载的字体都能商用,直到收到方正公司的律师函。现在公司统一购买了商用字体包,图片只用付费图库或自己拍摄。记住:免费≠免责,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很专业的素材。
最后分享个小工具: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查企业行政处罚记录,定期看看同行踩过的雷,比自己交学费划算多了。营销人要记住:创意可以天马行空,但合规必须脚踏实地。